在晚年,黄永胜因严重错误被监禁,但因身患晚期癌症获得保外就医。对于这位在革命年代立下显赫功勋的老将,即便犯下重大过失,党和人民依然会给予适当的关怀。
在青岛医院保外就医期间,黄永胜由其子黄正照料。一次病榻前的交谈中,父子俩回忆起往昔的革命经历。黄正向父亲询问,哪位领导是他最敬重的上级?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黄永胜对儿子的回应出乎意料。他接连报出了三个人的姓名,然而这些名字中并未出现林彪的身影。
黄永胜在军中的晋升之路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彪的赏识。如果没有林彪的支持,很难想象还有哪位领导能给予他如此重要的提携。
毛主席作为开创新纪元的杰出领袖,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,被视为卓越的楷模,因此他被公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实属理所当然。
在广州军区组建期间,陶铸与黄永胜保持着密切的工作伙伴关系。作为长期合作的同事,两人频繁接触,彼此间的交情也日渐深厚。
黄永胜心中的最后一位是罗荣桓元帅。按理说,罗荣桓与林彪在他心中的分量应该相当,但他为何只提及罗帅而避谈林彪?这不得不提到罗荣桓与黄永胜之间那些为人称道的往事。
【加入革命便跟随罗帅】
1927年投身革命事业的黄永胜,在秋收起义爆发时迅速参与其中。这支由罗荣桓指挥的农民武装力量随后并入起义部队,使黄永胜从此成为罗荣桓的直属部下。
出身寒微的黄永胜自幼失学,与党内许多基层将领一样,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却缺乏治理才能。而罗荣桓作为军内罕见的科班出身将领,其领导风格对长期追随的部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据黄永胜回忆,在他刚参加革命担任班长期间,曾因管理失误犯过错。那时部队行经一个村镇,正值严冬,官兵们缺乏保暖装备。
黄永胜面对一名士兵企图借用村民稻草取暖的情况,因不擅解释军纪,只能直接命令其停止这一行为。
严寒的天气让战士们无视了命令,执意点燃了稻草。即便面对黄永胜严厉的目光,他们依然毫无悔意,继续我行我素。
在极度愤怒中,黄永胜竟给了那名战士一记耳光。
次日,此事被上报至上级部门。连队负责人罗荣桓亲自前来调查,但黄永胜并未意识到自身过错,而是辩解称战士违反了军纪,自己在紧急情况下才打了对方一记耳光。
罗荣桓首先向黄永胜提出质疑:"你认为自己的行为正确吗?"不等对方回应,他继续追问:"难道作为班长,非得动手才能管好队伍吗?"
罗荣桓见黄永胜沉默不语,随即质问道:"作为普通士兵,如果因为小过失就遭到班长责打,你会作何感想?这样的部队能打胜仗吗?"
黄永胜被这番话深深触动,内心充满羞愧。他回忆起当年在部队犯错时,罗荣桓作为领导不仅没有批评,反而公开指出问题,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。
这次经历让黄永胜深刻体会到管理艺术的关键,他彻底改变了对待士兵的方式。面对下属或基层士兵的过失,他不再采取体罚手段,而是效仿罗荣桓的做法,以耐心指导取代以往的粗暴态度。
【黄永胜脾气暴躁全靠罗荣桓制衡】
随着抗战全面打响,黄永胜被任命为八路军685团的最高指挥官。
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,黄永胜在战场上表现出色,但在军队内部却不太愿意接受他人意见。与邓华这位儒雅将领共事时,尽管两人早在红军时期就曾合作过,这种性格特点依然明显。
在密切合作期间,黄永胜与邓华这对搭档频繁出现意见不合。由于彼此熟悉,沟通时缺乏必要的克制,矛盾逐渐升级。最终,黄永胜在争执中愤而拍案,直言不讳地表达不满。在他看来,作为政委的邓华过度干预事务,若所有决策都需政委批准,那么自己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。
此事最终上报至罗荣桓和林彪处,令林彪颇感棘手。经三位部队首长共同讨论,陆荣华与聂荣臻提出建议,将这两位无法共事的将领中调离一人。
作为685团的政治委员,邓华见证了组织对部队的绝对领导。根据革命初期确立的原则,上级做出了人事调整,决定将黄永胜调任该团副团长一职。
得知自己被降职调离原部队后,性情急躁的黄永胜当即找上级理论。罗荣桓耐心开导,细致地为他分析了其中的缘由,最终成功安抚了他的情绪。
面对老领导罗荣桓的再三劝说,黄永胜不得不服从安排,前往独立团担任副团长职务。
解放战争期间,黄永胜受罗荣桓和林老总指挥,参与辽沈战役。在对廖耀湘兵团实施围歼行动时,他统领的第八纵队与指挥部中断了通讯联系。
黄永胜率领第八纵队不顾上级指示,通过持续作战切断了廖耀湘兵团的退路,为彻底消灭该兵团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在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之际,参谋长刘亚楼因黄永胜失去联系而震怒,甚至扬言要将其处决。林彪对此同样怒火中烧。
尽管黄永胜带领部队赢得了显著胜利,但他擅自违抗军令的行为确凿无疑。战后,这位自负的指挥官不仅未主动认错,反而因作战指令与上级产生了激烈争执。
林老总和罗荣桓得知此事后,决定将黄永胜从8纵队调离并免去职务。尽管刚取得胜利,性格自负的黄永胜无法接受这一处理结果,愤而前往后方养病。
罗荣桓的斡旋发挥了关键作用,使得黄永胜得以重返6纵出任司令员。若非如此,以其一贯的处事风格,这一职务调动恐难以实现。
【罗荣桓去世黄永胜心痛不已】
获悉罗荣桓1963年在北京逝世的消息,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黄永胜深感痛心。面对这位老领导的离世,他感慨道:"若不是罗帅的栽培,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。今后遇到重大决策,我还能向谁请教呢?"
多年来,黄永胜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林老的器重,罗帅的指正与引导同样功不可没。
黄永胜的成长轨迹中,罗帅的精心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,使其避免了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严重失误。
黄永胜在罗荣桓逝世后,因失去指引而陷入林彪引发的政治风暴,最终锒铛入狱,晚年境遇凄凉。
步入暮年的黄永胜追忆往昔革命岁月,始终难以忘怀罗荣桓,这既体现了他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,也流露出对昔日过错的深切悔意。
林老总在军事指挥方面确实出色,但在对待下属的态度上,与罗荣桓的体贴入微和谆谆教导相比,显得不够用心,这可能就是他无法被视作理想上司的原因。
晚年时期的黄永胜始终对罗荣桓念念不忘,他深知若罗帅仍在世,自己便不会在歧途上陷入如此之深。
正因如此,他才会特别提到,在毛主席和陶铸之后,罗荣桓元帅是他最为敬重的人物。
